繁體中文
纠错建议 | 阅读记录
新笔趣阁无广告:www.biquge8.xyz

第二百零七章 初到长安

Word模式

上班族必备
热门推荐:加载中...
宽度: 字体: 背景:
    靖康二年六月,骄阳似火的季节。定戎军,这个陕西五路中辖区最小的地方,也如同夏日的气候一般,热火朝天。在得知定戎的贼寇已经被基本肃清后,外逃他处的百姓陆续回归,开始重建家园。徐卫在自己的权限以内,给予了极大支持,虎捷乡军总有约四五千人的兵力可以随时调动去协助百姓。

    收复华县,凤凰山的贼寇立了大功,白额兽贼兵也投诚不少,还有从河东逃过来的难民,这三者相加,人数超过七万。虽然徐卫有权力扩充部队,不设定额。但一来他招兵极严,不是阿猫阿狗都能入伍。二来,也不想在立足未稳的情况招来某些人的猜忌。因此七万人里,就挑出来不到四千。那剩下的人怎么办?如果朝廷不给他们出路,这些人就会铤而走险,拿起刀来自己找活路。

    徐卫为这事急得上火,又是走访,又是商议,最后想出一个法子。定戎因兵祸,原住百姓折损较多,留下许多无主之地。可将这些投诚贼寇,逃亡难民召集起来,分给土地使其耕种,既能稳定局面,亦能增加收成。这个方案报到京兆,李纲认为可行,又报给东京。朝廷里执被大臣们吵得脸红脖子粗,谁有闲功夫管定戎这点小事?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何栗大笔一挥,同意,照此办理!

    既然朝廷批复下来,李纲也就鼎力支持。拔给了定戎一笔钱和一批物资,徐卫遂将境内流民,投诚贼寇召集起来,挑选青壮年编为乡兵,发给口粮器具,于少华山等险要之地构建永久性营寨,派遣虎捷军官前往统领管束。忙时耕作,闲时操练,反正又不要一钱军饷,还能巩固定戎防务,何乐而不为?

    如果说定戎这边一片热络,那东京简直就是炸开锅了。自打“详议司”这个可以讨论祖宗家法的机构成立后,没一天不生事。人事任命,大臣们要争,要吵,制度改良,那就更不消说了。

    通过金军两次南侵,赵桓也开始渐渐明白。如果继续照这身旧衣裳穿下去,早晚有一天得赤条条光着腚。于是设立这个“详议司”,其目的,便是检讨原有制度的缺陷,并提出对策。不过,这位年轻皇帝似乎高看了自己的力量,又低估了大臣的反弹。

    种师道去世之前,曾有遗言,建议皇帝退守关中,选用良臣代守东京。当时他没在意,现在想起来,如果早听忠臣之见,哪用得着在东京城里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因此,便把种师道生前这个建议提到“详议司”,要求大臣们讨论是否可行。

    结果除了徐绍、何栗、折彦质之外,所有大臣几乎都表示反对。说东京是帝阙所在,天子若弃京师,必将引起天下震惊,甚至动摇国本。这是取祸之道,万万不能行。

    这条议不通,他又授意黄潜善提出一件。金人两次来攻,朝廷皆沿用祖宗家法,以文臣领兵,结果一败再败,如范至虚,李回等人,皆书生辈,并不知兵。今天局势更加复杂凶险,是不是权宜变通一下,遇战事,这指挥统辖之权,还是由武臣把持?

    这一条境遇倒好些,详议司十二名大臣,有五人赞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把握大政方针,司仪行政,教化人心,这是文臣所长。排兵布阵,攻城掠地,这是武臣之专。眼下局势如此,必须变通一些。

    可反对的声音同样激烈,只不过托辞都是那老一套。什么“祖宗家法”,什么“武臣掌枢要,知机密,于国不利”,要不然就是搬出赵匡胤来。让皇帝好生头疼。

    禁中,讲武殿前的校阅广场。赵桓耷拉着脑袋,背负着双手,缓缓前行。枢密使徐绍就跟在他身后,不紧不慢地走着,一边数着官家从中书省出来,已经叹了五次气。也难怪,详议司开办这么久,出的结果仅仅是几桩人事任命而已。大的政策上,一无所获。

    “唉……”皇帝第六次叹息尤为沉重。立在这广场上,张目四望,忽然对身后徐绍道“徐卿,朕继位于危难之中,两年多来,没一日不忧心。唯独一天,朕极为开怀,你可知是哪一天?”

    徐绍垂首答道:“臣冒昧猜度,莫不是徐彰率军入禁中受阅献俘那一日?”

    “不错!只有那一天,朕由衷地振奋!想女真人何等的猖狂,短短数月陷两河,破西京,几乎威胁京师。可结果呢?一路让徐彰统率的五路西军逼了回去,一路硬是让徐卫撵回燕云。那天朕明白一件事情,天无绝人之路。只要下决心,总是有办法的!”赵桓显得有些激动,大手一挥,颇有几分豪气。

    但转眼之间,又焉下来,第七次叹息道:“可女真人在北地虎视眈眈,今朝去了,明日又来,我朝不能总是疲于应付。因此,朕开这‘详议司’求变通,但却……”

    徐绍见他有些灰心丧气,劝道:“陛下勿忧,此等关系国运之事,本就不能操之过急。”

    赵桓突然回身,大声道:“朕如何不急?高世由李植两逆贼,已经把朕的两河吞去了一半了!这是祖宗遗留的基业,如何能败在朕手里!他日下了九泉,朕有何面目见历代先王?”

    徐绍被他这一阵吼惊得呆了一呆,陕西接连急报,官家一直没有表态。原以为他不在意,没想到是心里有数。眼前这位皇帝,已经不像刚登基那般稚嫩了,至少,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不再一味听信大臣。赶紧一拜道:“陛下息怒。”

    赵桓大概也意识到自己失态,叹了第八次气,继续前行道:“朕也知道国家积弊极深,不是一年半载能够改变的,可时不我待啊。两河沦陷已是定局,从今往后,金人与朕,只隔一条大河,随时可能南渡。可恨,大臣们不以国家君父为念,死守陈规!东京虽富庶,也确是历代先王苦心经营,可此地无险可守,哪比得上关中来得险要?朕也没说迁都,只说是退守,可你看看大臣们那般嘴脸……”

    徐绍听到这里停下脚步,沉声道:“陛下是一国之君,必要时候,还需乾纲独断才是。”

    赵桓回首看他一眼,后者明显感觉到皇帝的眼中闪动着一丝兴奋的光芒,可片刻之后消失不见,摇摇头道:“朕才华智谋皆不如先辈,能依靠的,也就是用人了。朝中执宰,是朕一手擢拔,如何能……”

    徐绍快走两步,到他跟前,再度一拜:“陛下,大臣们开口国本,闭口祖制。可何谓国本?在臣看来,陛下才是一国之本!高李二逆侵吞两河,朝廷又暂时无力掌控。东京袒露,无所依托,一旦战事骤起,狄夷狼心之辈则可长驱直入!陛下若有失,才真是动摇国本!”

    赵桓闻言苦笑,执徐绍之手赞道:“爱卿果是忠义之臣,你徐氏一门,为朕谋划于朝堂,血战于沙场,朕心中有数。”这几句话说得是情真意切,叫人听了感动不已。可徐绍不敢这么想,伴君如伴虎,同样“柔情蜜意”的话,官家当初肯定没少对李纲讲,可如今呢?

    “对了,徐九有消息没有?”赵桓突然换了个话题。

    徐绍知道天子现在头疼得紧,不想提这些朝政上的烦心事,也顺着回答道:“回陛下,徐卫领军入定戎,用了十来天收复城池,一月之内,定戎贼寇销声匿迹。如今正恢复生产,与民休养。”

    赵桓频频点头:“能臣!干臣!朕就是要这样的少年才俊!有拼劲,有闯劲,无所畏惧!好!着实是好!”说罢,竟像是狠出了口气般,对着空气猛砸一拳。

    徐绍心想,年轻人固然有敢拼敢闯,可咱们这些老臣也不是吃干饭的吧?

    这君臣两个正说着,忽见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耿南仲几乎是小跑着奔过来。这厮本就生得一张疙瘩脸,这会儿或因为奔得气急,一张脸几乎扭曲。幸好赵桓不像他老子那般,好以貌取臣,否则就这模样,掏粪坑还嫌丑。

    “陛下!鸿胪寺刚上报,金国使臣已经过了滑州,正投东京来。”耿南仲上气不接下气说道,言毕,看了徐绍一眼,眉头微皱。

    什么?金国使臣?又来干什么?还想给朕灌**汤?休想!你女真人就是说出朵花来,朕也知道你们都是包藏祸心,转面无恩的狄夷禽兽!

    心里窝火,赵桓不耐道:“让鸿胪寺按礼仪接待便是。”

    耿南仲一怔,这可是金国使臣,照惯例,除了鸿胪寺卿外,还得派遣一位身居要职的大臣作为朝廷代表亲自接待,陛下怎么……刚想询问,赵桓已经一甩衣袖:“罢了,你们自去吧。”

    望着皇帝匆匆而去的背影,徐绍似笑非笑,耿南仲一头雾水。两位手握重柄的权臣站在那里,半天没一句话讲。

    良久,耿南仲先从鼻子里哼了一声,徐绍一听,笑道:“耿相这是冲谁哼?”

    “哼哼,枢密相公,我听说你那侄儿如今在陕西招兵买马,接纳四方流民贼寇,还派人联络河东义军,他这是想作甚?”耿南仲阴阳怪气地问道。

    徐绍嗤之以鼻,冷笑道:“徐卫的部队不设定额,这是官家御准的。接纳四方流民,招安贼寇,那是为了稳定地方。至于联络河东义军嘛,难道耿相不知他是‘河东义军总管’?哎,怪了,你堂堂首相,不操心军政大事,反倒关心起我那侄儿来,耿相几时对徐家如此友善了?”耿南仲听后差点没窜起来,盯着徐绍好大一阵,拂袖而去。

    六月中旬,金国使臣到达东京。赵桓终究还是派了尚书右丞黄潜善前去接待。女真人这回来,在礼节上,倒没有像从前王讷那般蛮横无礼,该拜就拜,该跪就跪,但说起话来,却仍是咄咄逼人。此番金使入宋,带来了金帝吴乞买的国书,要与大宋和好,互为睦邻,并承诺永不相侵。当然,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南朝要承认太原、真定、河间三府为金国领土,并交还被宋军俘虏的金国将士,尤其是韩坊。

    东京大臣初闻时都觉不解,太原等三镇,已经被高世由李植二人占据,金国现在专门派出使臣前来,岂不是多此一举?可有识之士一眼看穿女真人把戏,一旦大宋朝廷点了这个头,就等于承认高李二逆占据大宋领土的合法性。如此一来,两河反抗女真的义军就成了无名之师,两河的百姓,也就被断了念想。

    徐绍、何栗、折彦质等重臣接连上书天子,请求拒绝金人一切条件。女真人素无信誉,他们的话三岁孩童也不会相信。建议将金使逐出东京,并让他们转告金国皇帝,两河是大宋固有领土,祖宗基业,寸土必保!虽然现在南朝无力掌控两河,但至少嘴上不能认输……但耿南仲等人却认为,女真人是转面无恩,翻脸无情,但如果全盘拒绝对方要求,恐怕会激怒金国,惹得他们再度兴兵来犯。不如只答应交还俘虏如何?

    赵桓大概是在“详议司”太憋屈,终于采纳了徐绍等人意见,硬气了一回,拒绝金国一切无理要求!消息传出,使得朝廷主战派大臣一时倍受鼓舞!远在陕西的李纲闻讯后,也欣喜地给徐卫写信说,变数自此而始!

    徐卫倒没他那么乐观,当初在五马山时,马扩就曾经说过。一旦女真人开始蚕食两河,就会找机会寻求占领两河的合法性,只是没料到,来得这么快。估计女真人的心思,是先将占领太原等三镇变成既成事实和法理事实,然后逐步推进。一两年内,让他们的傀儡全面侵占河北河东,那时候,金军元气已复,可能再度入侵。这一两年内,如果大宋方面没有大刀阔斧的整顿,尤其是军队方面,那就……六月下旬,陕西五路宣抚使李纲就目前河东形势恶化,可能会危及陕西,召集陕西东部各路、府、军、州的军政长官至京兆商议对策。徐卫将军务托于王彦吴阶,政务托于张庆,先至同州,与四哥徐胜一道赶往京兆。

    京兆府,长安也,许多朝代都建都于此,至大宋开国,虽定都于开封,然仍旧十分重视此处,为陕西五路军政中枢所在。这座数朝古都虽荣光不在,却仍然难掩王者气象。徐四徐九两兄弟入了城,惊叹于长安的宏伟,遥想汉唐盛世,卫霍数入大漠,远逐匈奴。李靖长途奔袭,生擒敌酋,那是何等的荣耀,何等的威风!如今这江山仍旧,却是……无暇多加感慨,两兄弟直投宣抚大使的衙署而去。宣抚使是代表朝廷,统管一方军政的要员,那衙署非但气派,更守卫森严,即使是各地军政要员也不得擅入。但徐四徐九两兄弟到了衙门口,刚下马报了身份,便有卫士前来牵住缰绳,又有人前来引领,说是宣抚相公早有钧旨,若徐家兄弟来,径直入内,不需通报。

    入了衙署,在小吏的引导下来到一处所在。徐家兄弟都是行伍中人,不图奢华讲究,但看到这里的陈设,仍旧不免心酸。堂堂宣抚大臣,会客厅里仅一桌数椅,连块屏风照壁也没有!李纲这种等级的重臣,其俸禄是相当可观的,不至于这般寒酸吧?

    正嗟叹时,听到背后脚步声响起,回头看时,只见李纲穿着布衣昂然而入。记得徐卫第一次见到他,是跟种师道进京时,他奉诏来迎。那时,徐卫非常诧异,原以为这个在历史教科书上被尊为民族英雄的人,应该是仪表堂堂,气宇轩昂才是,哪知竟是个农夫相。现在看到他穿身布衣,就更像农夫了……“荩忱!子昂!”李纲一进来,就像长辈一般呼唤徐家哥俩的表字。两人赶紧上前,欲行大礼,李纲双手托住,让他们坐下,又命仆人奉上清茶。

    徐卫喝了一口,感觉又苦又涩,这也叫茶?我说宣抚相公,你也太节约了吧?要表示你公正廉洁,也不用如此刻意。

    他喝到茶不对,表面上仍旧不动声色。可徐胜是个耿直人,当即皱了一下眉头。李纲看在眼里,放下茶杯笑道:“怎么?喝不惯?知足吧,你我都是朝廷官员,上有屋顶避风雨,下有茶饭充饥肠。可现在两河地界上,不知多少人忍饥挨饿,居无定所。”

    这话若是从其他官员嘴里说出来,徐卫指定在心里骂他虚伪。可李纲说这话时脸上的沉痛之色,是万万装不出来的。

    “宣抚相公忧国忧民之心,卑职实感敬佩。”徐胜由衷地说道。

    李纲闻言苦笑不已,徐卫看在眼里,心想俗话说好人没好报,这话看来还真有道理。忠臣绝对比奸臣难作,人家范仲淹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而我们这位宣抚相公倒好,无时无地不在忧君忧民。只是可惜啊,生在这么个时代,摊上这么个皇帝,你再忧又有何用?

    
热门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