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纠错建议 | 阅读记录

第一百七十六章 竹图

Word模式

上班族必备
热门推荐:加载中...
宽度: 字体: 背景:
    readx;?郎世宁是意大利人,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笔《趣》阁www.biquge.info

    郎世宁在宫廷内作画,获得了许多荣耀,不但超过了其他欧洲传教士画家,而且令众多宫廷供奉的中国画家也无法望其项背。

    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呈现出不同于历代宫廷绘画的新颖画貌和独特风格。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展示在了皇帝和众多的宫廷画家面前,并且获得了认同。

    中国画对物的视点不止一个而是几个,视线的角度不是固定的,所以画家在同一幅画中能对山水或庭园表现不同的视点与角度。郎世宁的作画题材由皇帝指定,人像必须画平板板的正面,不能画阴影,人们以为像上的阴影“好似脸上的斑点瑕疵”。郎世宁就借鉴中国人像写真,让人脸尽量接受正面光,避免侧面光,同时在人物的鼻翼两侧、鼻子、脖子下,稍稍加重,这样五官就更清晰、立体。这幅仕女图中的侍女正是如此表现。

    吴迪看了一会儿,又闭上眼睛想了一会儿,才合上卷轴,打开了另外一幅。

    这幅卷轴较小,而且内容也不是画,而是一幅书法楷书。作品无名,是一段评论澄心堂纸张的尺牍,署有癸卯年款,落款为“襄,书”,钤有鉴藏印记,有“神奇”、“墨妙”、“安氏仪周书画之章”、

    “薛氏家藏”等。

    此作秀妍恬淡,颇具晋唐人的韵致。全文以行楷写成,字体端正略扁,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字距行间宽紧合适,一笔一划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构字收放合度,得心应手,极尽自然,行文如行云流水,尽现妍丽遒劲之态。正是北宋蔡襄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之作!

    蔡襄是著名权臣蔡京的从祖,即蔡京爷爷的兄弟,被人尊称为宋朝书法四大家之一。与苏轼、黄庭坚和米芾齐名。当然,也有人认为“苏、黄、米、蔡”四大家中,蔡字应该指的是蔡京,只是因为书画界大多不齿他的为人,所以才将蔡襄加入了四大家之中。

    吴迪用手指虚空临摹蔡襄的笔迹,半晌方止,他摇摇头,又将作品看了一遍,才打开了第五个卷轴。

    郑、温两人看到他又是摇头,又是点头却一言不发,也不知道这小子在搞什么鬼,只好耐着性子等他往下看。郑竹雅却不知何时凑到了吴迪身边,跟着一块鉴赏画作,从她那微蹙的眉峰来看,显然也是在极力思考。

    这一幅应该就是赵孟頫的竹图,全称应该叫《枯木竹石图》。

    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据记载,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著作。相对来说,画作传世较少,只有《自画像》、《怪石晴竹图》、《竹石》、《枯木竹石图》等寥寥数幅。

    眼前这幅作品是绢本,墨笔,纵有100厘米,横有50厘米左右。画面有两株枯木,一块山石,和数丛青竹构成。其中,青竹从石下两个方向长出,形态自然,生机勃勃。作者只用寥寥数笔,青竹那顽强向上,奋力求生的精神就跃然纸上,和石后的枯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画轴左方署款“松雪翁”三字。左上角钤“赵子昂氏”、“松雪斋”印二方。

    赵孟頫画枯木竹石,在继承文同、苏轼的基础上,将书法的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他主张“书画同源”,即以书入画,其驰名古今画坛的名诗句“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对后世画坛影响巨大,此图即体现了这一理论,用书法的“飞白”写出石及枯树干,章法简洁,笔法苍健洒脱,透出力度。竹以流畅的笔调,以“个”字或“介”字,一笔一笔撇捺,既有力又含蓄,富笔墨情趣,体现了文人画家的风雅韵致。

    吴迪这幅画看的时间最长,从他始终紧蹙的眉头来看,显然是遇到了不小的难题。反观一旁的郑竹雅,却显得比较轻松,这画都是她家的,从小不知看过多少遍了,刚才蹙眉,是因为一直对那幅作品有疑问,这一刻轻松,想必是早有定论,而且信心满满的缘故。

    看完这一幅,吴迪喝了口茶水,顺便看了一下时间,竟然已经过去了两个多小时!

    老郑眼巴巴的等他将茶杯放下,问道:

    “小五,如何?”

    “这……还是等我全部看完再一起说吧。”

    接下来吴迪明显加快了节奏,剩下的五幅卷轴里还有两幅竹图,其中一幅竟是八大山人朱耷的《瘦竹图》!这幅画吴迪看了足足有半个小时,仅次于赵孟頫那幅。另外一幅是近代任伯年的作品,在吴迪看来,即便是真,也是他早期的练习之作,收藏价值和其他九幅作品不可同日而语。

    十幅卷轴看完,已经到了晚饭时间。卷好最后一幅作品,吴迪并没有说话,反而坐在沙发上闭目沉思片刻之后,在郑、温三人期盼而奇怪的眼神中将所有十幅卷轴依次打开又浏览了一遍,方才说道:

    “可以了。”

    温亚儒笑道:

    “你小子,待会儿要是说不出个名堂,我可不依你!看看,大家陪着你枯坐了四个小时,你是不是应该有所交代啊?”

    老郑不满的看了他一眼,笑道:

    “小五,别听老温胡说,这鉴赏藏品,当然要慎之又慎。我们这是欣赏,如果真帮别人鉴定,一幅画看几天都是正常!呵呵,小五,看完了,说说吧?

    “呵呵,不好说,也不敢说。”

    郑竹雅笑道:

    “我开始学画,就看过这十幅卷轴,当时认为幅幅皆真,惊为天人之作。后来慢慢长大,有了点眼力,却还是无能分辨真伪。等到跟着老师学了几个月,这次回来,却看着是五假五真。我就满腹疑惑的问老爸,老爸的回答还和以前一样,让我自己看,说是什么时候能完全看懂了,也就出师了。可刚才跟着吴迪哥哥一起看,又觉得是六假四真,不知道他的判断是什么,我已经有点迫不及待了。”

    温亚儒笑道:

    “这十幅卷轴在潘家园很有一些名气,不少老朋友直到今天还在为几幅画的真假吵嚷不休,我看老郑是早有成竹在胸,不过一直秘而不宣罢了。不知道这次小五能不能让答案揭晓。”

    吴迪苦笑道:

    “你们也太高看我了,不过既然是学习,我就将我的一些看法说出来,但是,可能有些伤人,希望郑叔莫怪才好。”

    “没关系,你尽管说。这些画被人指指点点了十几年,说什么的都有,我也想听听常老高足的意见。”

    温亚儒笑道:

    “老郑跟我几十年的交情了,你不必顾忌,有什么就说什么,反正他受的打击已经够多了,也不在乎再多你一个。”

    “哎,你这人怎么说话呢?你是来看画还是来捣乱的?”

    老郑冲着温亚儒立眼睛。

    “好,好,我不说,让小五说,这总成了吧?”

    “好,那我就直说了,一己之见,郑叔莫怪。”

    “是我让你说的,何怪之有?年纪轻轻的,别学那些老头子,一个个爱惜名声,瞻前顾后的,说错了也不打紧,尽管说!”

    郑竹雅忽然插言道:

    “不如我先说说我的看法,也算是抛砖引玉了,如何?”

    ;
热门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