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纠错建议 | 阅读记录

第9章 我避而不买的股票

Word模式

上班族必备
热门推荐:加载中...
宽度: 字体: 背景:

第9章

我避而不买的股票

 

9.1 避开热门行业的热门股

 

如果说有一种股票我避而不买的话,那它一定是最热门行业中最热门的股票,这种股票受到大家最广泛的关注,每个投资者上下班途中在汽车上或在火车上都会听到人们谈论这种股票,一般人往往由于禁不住这种强大的社会压力就买入了这种股票。

热门股票上涨得很快,总是会上涨到远远超过任何估值方法能够估计出来的价值,但是由于支撑股价快速上涨的只有投资者一厢情愿的期望,而公司基本面的实质性内容却像高空的空气一样稀薄,所以热门股跌下去和涨上来的速度一样快。如果你没能聪明地及时脱手卖出的话(事实上你已经买入这种股票就表明你肯定不会聪明地及早卖出),你很快就会发现你的账面盈利变成了亏损,因为当热门股下跌时,它决不会慢慢地下跌,也不会在跌到你追涨买入的价位时停留一段时间,让你毫发无损地卖出。

看一下家庭购物网络公司(Home Shopping Network)的股票走势图(见图9-1),这是一只最近十分热门的电视购物行业的热门股,在16个月内它的股价从3美元涨到47美元,然后又跌回到3.5美元(根据股票分割进行股价调整)。这对于那些以47美元的价格卖出股票的人来说投资回报确实再好不过了,但是对于那些在这只股票热得发烫时以47美元的高价买入股票的人来说投资回报又会如何呢?公司的收入、利润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怎么可能支撑如此高的股价呢?这种追涨而高价买入热门股的投资风险之大跟轮盘赌简直没什么区别。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图9-1.jpg

图9-1 家庭购物网络公司(HSN)

 

这家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在迅速恶化(它是通过借债来购买电视台广告),电话销售也出现了问题,并且竞争对手也开始出现,人们最多能戴多少条锆石项链呢?

前文我已经提到过各种各样的从风光无限很快走向一败涂地的热门行业。活动房屋、数字手表以及保健机构这些曾经都是热门行业,投资者过高的未来预期使得贪婪欲望的面纱遮住了理性审视现实和真相的双眼。恰恰是在分析师们预测说这些行业将永远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时,这些行业不但不再增长反而开始下跌了。

如果你要依靠投资一个接一个出现的热门行业中的最热门股票所赚的钱来维持生计的话,那么很快你就得接受福利救济才能生存了。

没有比地毯行业更热门的行业了。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位美国的家庭主妇都盼望着家里整个地面都能铺满地毯。有人发明了一种新的簇绒工艺,这种方法大大减少了地毯中的纤维用量,另外还有人使编织自动化,这使得地毯的价格从每码28美元下降到了4美元。学校、办公室、机场以及所有市郊区的数以百万的家庭全都铺上了这种价廉物美的新型地毯。

木地板过去曾经比地毯还便宜,但是现在却是地毯比木地板更便宜了,因此上层社会的人把地毯换成了更昂贵的木地板,而一般的平民百姓则把木地板换成了更便宜的地毯。地毯的销售量大幅增加,五六家主要的地毯生产商赚的钱花也花不完,并且公司继续保持非常惊人的增长速度。就在这时,股票分析师告诉股票经纪商说地毯行业的繁荣将永远持续下去,经纪商马上告诉了自己的客户,于是客户们大量买入地毯行业的股票。但与此同时,一下子就有200家新的竞争对手加入到原来只有五六家主要厂商的地毯行业中,它们彼此之间为争夺客户而大打价格战,竞争日趋白热化使得地毯行业的每个厂商都很难赚到一分钱的利润。

高增长行业和热门行业吸引了一大批希望进入这些行业淘金的聪明人,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都在彻夜不眠地盘算着如何才能尽早地进入这些行业。假如你有一个稳赚不赔的商业创意,但却无法用专利或者利基来加以保护,那么一旦你获得成功,你就得防备其他人群起效仿,在商业界,效仿是一种最不纯粹要命的攻击方式。

还记得硬盘驱动器行业的情况吗?专家们说这个行业令人兴奋,将会以每年52%的速度高速增长,他们说得果然不错,这个行业确实如此高速增长,但是随着另30或35家竞争公司一下子蜂拥挤进这个行业,这个行业随后变得竞争激烈,再也无利可图。

还记得石油服务业(oil service)(注:油田勘探、测井、钻井、工程建设等技术含量最高的业务,在国际上被普遍称为“oil service”,即石油服务业。——译者注)的情况吗?你在招股说明书上只需要提到“石油”两个字就足够了,一听说是石油股票大家都会疯狂抢购,尽管他们对石油服务业的了解只不过是到加油站加过油而已。

1981年,我出席了在科罗拉多州举行的能源业大会的一次宴会,会上汤姆·布朗(Tom Brown)是特邀演讲嘉宾,他是汤姆·布朗有限公司(Tom Brown, Inc.)的主要股东和CEO,这是一家很受投资者追捧的石油服务公司,当时股价高达每股50美元。布朗先生在演讲中提到他自己的一位熟人声称已经卖空了布朗公司的股票(这意味着他赌布朗公司股票将会下跌),说完这些话,布朗先生对这位熟人卖空股票的行为进行了一番心理分析:“你一定是因为憎恨金钱才会卖空我们公司的股票。你会把汽车和房子都输个精光,只能一丝不挂地光着屁股去参加圣诞舞会。”布朗先生一再重复这些话时引起了大家的阵阵笑声,但是4年后,布朗公司的股票真的从50美元跌到了1美元,那位卖空股票的熟人一定会对他赚到的这一大笔钱欣喜若狂。如果真的有人会输得一丝不挂光着屁股去参加圣诞舞会的话,那么一定是那些预测这只股票将上涨而做多的投资者。如果他们能做到对这种热门行业中最热门的股票不闻不问,或者至少做过一些深入的研究,就有可能避免如此悲惨的下场。布朗公司几乎是一个空壳,只有一堆无用的钻井架、一些可疑的石油天然气田、一堆数量惊人的债务以及一张惨不忍睹的资产负债表。

20世纪60年代再没有一只股票能比施乐公司的股票更热门了。那时复印行业是一个神话般的行业,施乐公司则从上游到下游控制了整个复印行业,甚至“施乐”成了复印的代名词,这本应该意味着施乐公司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很多分析师也都这样认为。1972年当施乐股价高达170美元时,他们断言施乐公司将会无限期地持续保持增长,但是随后日本佳能、IBM以及伊士曼·柯达公司都进入了复印行业,很快就有20家公司的复印机都能够像施乐一样复印出完全不同于原先潮湿文件的干爽整洁的文件。施乐公司对这种激烈的竞争非常惊恐,于是收购了与复印不相关的企业以进行多元化经营,但它却根本不懂得如何经营这些收购来的企业,结果多元化经营失败导致股价下跌了84%,但是施乐的那几家

竞争对手也好不了多少。

20年来,复印行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很大的行业,行业需求从来没有下降过,而复印机生产企业却没有赚到什么利润,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苦苦挣扎。

与施乐公司股票糟糕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股票表现非常优异。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是一家烟草公司,而在美国烟草行业是一个负增长的行业。在过去15年,施乐的股票从160美元下跌到了60美元,同期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股票却从14美元上涨到了90美元。年复一年,菲利普·莫里斯公司通过扩展海外市场、提高售价以及削减成本使得收益不断增加。由于拥有万宝路、Virginia Slims、Benson&Hedges、Merit等著名品牌,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利基,而且负增长行业不会吸引大批竞争对手的进入。


 

9.2 小心那些被吹捧成“下一个”的公司

 

另一类我避而不买的股票是被吹捧成下一个IBM、下一个麦当劳、下一个英特尔,或者下一个迪士尼之类公司的股票。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被吹捧成下一个的公司几乎从来都不会真正成为它的楷模那样卓越非凡的明星——不管是百老汇、图书畅销排行榜、全美篮球联赛还是华尔街都不例外。有多少次当你听说一名职业棒球运动员被称为下一个威利·梅斯(Willie Mays),或者一部小说被称为下一部《大白鲨》时,想一想什么时候看到过“第一名被淘汰出局而第二名却安然无恙”的情况呢?在股票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事实上,当人们把某一只股票吹成是下一个什么股票时,这表明不仅作为后来模仿者的这家公司的股票气数已尽,而且那只被追随的楷模公司也将要成为明日黄花。当其他的计算机公司被叫做“下一个IBM”时,你可能会猜到IBM将会经历一段困难时期,事实上IBM后来的确陷入了困境。现在大多数的电脑公司都努力避免成为下一个IBM,这也许意味着目前身处困境的IBM反而在未来有可能变得前途光明。

Circuit City(以前的Wards公司)成为一家成功的电器零售商之后,出现了一系列被称作是“下一个Circuit City”的公司,包括First Family公司、Good Guys、Highland Superstores、Crazy Eddie以及Fretters。Circuit City的股票从1984年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至今上涨了4倍,不知它用什么方法避免了重蹈IBM的覆辙,而所有被称为“下一个Circuit City”的公司的股票市值都比最初下跌了59%~96%。

被说成是“下一个美国玩具反斗城公司”的是儿童世界(Child World),结果这家公司后来步履维艰;被说成是“下一个Price Club”的是仓库俱乐部(Warehouse Club),它的日子也不好过。


 

9.3 避开“多元恶化”的公司

 

那些盈利不错的公司通常不是把赚来的钱用于回购股票或者提高分红,而是更喜欢把钱浪费在愚蠢的收购兼并上。这种一心一意想要“多元化”的公司寻找的是具备以下特点的收购对象:①收购价格过于高估;②经营业务完全超出人们的理解范围。这两点毫无疑问会使公司在收购后发生的损失最大化,“多元化”的最终结果变成了“多元恶化”。

基本上每隔10年是一个轮回,公司似乎总是在两个极端之间进行折腾:一个10年是大量收购疯狂地进行多元恶化(这时公司花费数十亿美元进行令人兴奋的大收购),接下来的另一个10年则是疯狂地大量剥离,进行瘦身重组(这时那些当初兴奋地收购来的公司由于业绩表现并不令人兴奋而不得不远远以低于当初买入价格的价格卖掉进行剥离)。这种从兴奋地高价买入到失望地低价卖出的轮回现象就像人们把他们的帆船买来卖去一样。

这种频繁的收购后因失败而后悔,只好剥离,然后再收购、再后悔、再剥离的一连串折腾,只不过是一种转移支付,把财富从规模很大且现金充足的公司股东转移到被收购的小公司股东手里,因为这些大公司往往会以很高的价格进行收购,当然这种做法会受到小公司股东的热烈欢迎。我从来不明白大公司这么做的原因究竟何在,唯一可能的原因就是公司的管理层觉得收购小公司尽管成本高昂但过程却非常刺激、令人兴奋,而回购股票或者派发股息一点儿想象力也没有、毫无刺激可言。

可能心理学家应该分析一下这种情况,有些公司,跟有些人一样,就是享不了福而愿意自找罪受。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种愚蠢的收购和“多元恶化”唯一能够带来的两个好处是:一是持有了被收购公司的股票;二是从那些由于“多元恶化”陷入困境而决定进行瘦身重组的公司中寻找困境反转型公司的投资机会。

“多元恶化”的公司案例如此之多,以至我几乎不知道该从哪个公司说起。美孚石油公司(Mobil Oil)曾经由于收购Marcor公司(Marcor Inc.)一度陷入“多元恶化”的困境,美孚石油公司对Marcor公司的零售业务并不在行,结果为此困扰了好几年。Marcor公司另一个主要业务是子公司Container Corporation的纸箱包装业务,后来美孚石油公司以一个极低的价格将其出售,赔了不少钱。在收购高级石油公司(Superior Oil)时出价太高又让美孚石油公司损失了好几百万美元。

从1980年石油价格上涨至最高点至今,美孚石油公司的股价只上涨了10%,而同一期间埃克森公司的股价却翻了一番。埃克森石油公司进行了收购Reliance电子公司(Reliance Electric)等几次时运不济但规模较小的收购,并成立了一家注定失败的风险投资公司,但除了这些之外,埃克森公司坚决拒绝多元化,一直坚持做好自己的主营业务。埃克森公司将多余的现金用来回购自家公司的股票,埃克森公司股东们的股票投资收益率要比美孚石油公司高多了。美孚石油公司的新管理层正在领导公司进行转变,1988年美孚石油公司卖掉了蒙哥马利沃德公司(Montgomery Ward)。

我在前面已经谈过吉列公司为了多元化进行的大量愚蠢收购。吉列公司不仅收购了药箱生产业务,还把业务多元化范围扩大到数字手表,然后它宣布把这些“多元恶化”带来的损失从账面上一笔注销。在别人还根本不知道一家大型公司涉足某项业务之前,这家公司就已经在解释它是如何从这项让它遭受损失的业务中摆脱出来的,这种情况在我的记忆中唯一只有这么一次。吉列公司进行了重大改革,最近已经改进了自己的经营策略。

通用磨坊食品公司(General Mills)经营范围包括:中国餐馆、意大利餐馆、牛排屋、帕克兄弟玩具(Parker Brothers toys)、Izod衬衫、自动洗衣店、钱币、邮票、旅行社、埃迪·鲍尔零售店(Eddie Bauer retail outlets)以及Footjoy鞋类产品等,这其中很多业务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收购的。

从罗马帝国进行多元化将帝国版图扩张到整个欧洲及北非以来,20世纪60年代是“多元恶化”最风行的年代。在60年代几乎每一家受人尊敬的大公司都由于多元化收购导致经营恶化,当时那些最棒、最聪明的公司都相信它们既然可以管理好手中的业务,肯定也能管理好收购来的其他任何业务。

联合化学公司(Allied Chemical)除了厨房水槽之外什么业务都曾收购过,可能是因为事实上它过去已经在某地收购了一家生产厨房水槽的公司才没有再次重复收购这种业务。《泰晤士镜报》(Time Miror)也曾经“多元恶化”,默克公司也同样如此,但是这两家公司还比较及时地意识到了错误,都重新回归到自己的出版和制药主业。

国工业公司(U.S.Industries)在短短一年之间就进行了300次收购,它真应该把自己称作“一天一家”(one-a-day)。碧翠丝食品公司(Beatrice Food)将经营范围从食品行业扩大到非食品行业,从那以后,它收购的业务扩大到无所不包。

这个疯狂的大收购时代在1973~1974年股市大崩盘时终于结束,那时华尔街才最终认识到,即使是最优秀、最聪明能干的管理人员也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才华横溢,即使是最有魅力的公司管理者,也不可能把他们收购来的所有“癞蛤蟆”都变成“青蛙王子”。

这并不是说凡是收购都是愚蠢的。在自家公司基本业务非常糟糕的情况下进行收购另寻发展之道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如果巴菲特死守纺织业务的话,我们现在就不会听到沃伦·巴菲特和他管理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如雷贯耳的大名了。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Tisches家族身上,他们开始是经营一家连锁影院(Loew's),然后用赚来的钱收购了一家烟草公司(Lorillard),然后又用这家烟草公司赚来的钱收购了一家保险公司(CNA),再用赚来的钱收购了大量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股份。收购成功的技巧在于,你必须知道如何选择正确的收购对象,并且收购后能够对收购来的公司进行成功的管理。

我们来比较一下Melville和Genesco的不同情况,这两家公司都是制鞋商,一个是“多元优化”的例子,一个是“多元恶化”的例子(见图9-2)。30年前Melville公司几乎只局限于为其家族拥有的“Thom McAn”鞋店制作男鞋,随着公司开始在别的商店中租用卖鞋专柜,公司的销售收入不断增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凯玛特连锁超市设了销售专柜。当凯玛特连锁超市在1962年开始大规模扩张时,Melville的利润也很快爆发性地增长起来。积累了几年的鞋类折扣零售经验后,公司开始了一系列的收购行动,而且它总是能够在下一次收购之前先把上一次收购的公司经营得相当成功。1969年它收购了CVS,这是一家药品折扣零售公司;1976年,收购了Marshall's,这是一家服装折扣零售连锁公司;1981年收购了Kay-Bee玩具公司。在此期间Melville把它的制鞋厂从1965年的22家减少为1982年的只剩1家。Melville这家以制鞋起家的公司一步步慢慢在摸索中成功地把自己转变成了一个进行多元化经营的零售商。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图9-2.jpg

图9-2 Melville(MES)和Genesco(GCO)股票走势比较

 

与Melville公司不同的是Genesco公司在一系列疯狂的收购中走向了破产。从1956年开始,它先后收购了Bonwit Teller公司、Henri Bendel公司、Tiffany公司和Kress公司,然后它又涉足证券咨询业、男女珠宝行业、针织材料业、纺织业、牛仔服装业以及各种各样其他形式的零售批发业,并且这一期间它继续致力于制鞋业务。在1956~1973年的17年间,Genesco公司一共进行了150次收购,这些收购大大提高了公司的销售额,因此从账面上Genesco公司看起来变得非常强大,但是公司基本面却已经恶化得非常严重了。

Melville和Genesco公司发展战略的不同,最终体现为两家公司的收益和股价表现的很大不同。两只股票在1973~1974年的熊市期间都是大跌,但是Melville公司的收益一直在稳定地增长,使得股价后来不断反弹,到了1987年,Melville股票上涨了30倍。至于Genesco公司,1974年以后财务状况继续恶化,它的股票再也没能涨回来。

为什么Melville公司通过收购进行多元化发展取得了成功而Genesco公司却遭到失败了呢?问题的答案与一个叫做“协同作用”(synergy)的概念有很大的关系。协同作用是“把相关的业务组合成一个整体并使整体比部分运作得更好”,其实不过是“二加二等于五”理论的学名而已。

例如,根据协同效应理论可以推论,由于Melville公司已经在经营酒店和饭店业,因此它收购Big Boy连锁饭店是明智之举,收购向监狱和大学提供膳食服务的公司也同样如此(大学生会告诉你监狱膳食和大学膳食之间也存在很多“协同效应”),但是Melville公司对于汽车零件或者电子游戏业务究竟懂得多少呢?

在实践中,有时收购会产生协同作用,但有时却不会。吉列这家剃须刀的主要生产厂商,当它收购Foamy公司的刮胡泡生产线时,获得了一定的协同作用,但是当它收购洗发水、润肤露以及其他的化妆用品公司时却并没有形成协同作用。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收购的公司从糖果店、家具店到报纸,几乎各种各样的公司都收购,这些收购创造了惊人的业绩,可以说,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就是以收购为主营业务。

如果一家公司真的必须进行收购的话,我认为它最好是收购与自己的主业相关的公司,但是一般来说收购会让我感到十分紧张。那些现金充足而且感觉自己实力强大的公司在收购中存在这样一种强烈的趋势:收购出价过高,对收购的公司期望太高,而收购以后却管理不善。相比而言,我更愿意看到一次强有力的股票回购举动,因为这样的回购对股价来说会产生最纯粹的协同作用。


 

9.4 当心小声耳语的股票

 

我经常接到许多人的电话,向我管理的麦哲伦基金推荐买入一些稳健的公司,可是推荐完这只稳健公司之后,他们经常会压低自己的声音,就像女人说私房话透露一些个人秘密一样,再补充说道:“我想告诉你一只大黑马,这只股票可能对于你管理的基金来说市值规模太小了,但是对于你自己的股票账户来说绝对值得考虑。这家公司的业务前景简直太诱人了,它很有可能会成为一只非常赚钱的大牛股。”

这些都是一旦冒险成功将获得巨大回报但成功机会非常微小的高风险股票,也被叫做“小声耳语的股票”,往往给投资人讲述一个具有爆炸性效应的故事。当我听到这些小声耳语的股票时,肯定你的邻居们也听到了这些小声耳语的股票,这些小声耳语讲述的都是这些公司非常神奇的业务:出售能够治疗椎间盘疼痛的番木瓜汁衍生物(Smith Labs公司)、包治百病的草药、高技术材料、从牛身上提取出来的单克隆抗体(Bioresponse公司)、各种具有神奇作用的添加剂以及违反了物理定律的突破性新能源发现。通常人们小声耳语的这些公司都即将要成功地解决最近整个国家面临的大难题:石油短缺、吸毒、艾滋病,它们的解决之道要么是匪夷所思得让你无法想象,要么就是非常复杂得让你无法搞懂。

我最喜欢举的例子是KMS工业公司,从其1980~1982年的年报可以看出这期间它曾从事生产“非晶体硅光电材料”,1984年它将重点放在了生产“视频多路复用器”以及“光纤探针”上,1985年它决定开发“用化学驱动球体内爆法进行材料处理”,1986年又全力开发“惯性约束聚变”(注:惯性约束聚变(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 ICF),也被称做脉冲性聚变(pulsed fusion),利用激光或者粒子束来照射小燃料球产生超高温,生成比磁约束聚变时密度更高1万亿倍的离子浆,从而产生聚变。由于这种反应时间非常快,不必要强磁场束缚它们,小燃料球自身的惯性就可以维持热度足够长的时间来进行反应。——译者注)、“激光激发冲击压缩”以及“可视免疫诊断分析技术”。在此期间,这家公司的股票从每股40美元下跌到了每股2.5美元,只是因为进行了一次8股缩为1股的缩股之后才没让它的股价下跌到只有几分钱的悲惨命运。前面提到的Smith Labs公司的股价也从25美元下跌到了只有1美元。

Bioresponse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首先到波士顿首次拜访了我,后来我去参观了Bioresponse公司设在旧金山的总部,它的办公室位于旧金山一个相当破旧的街区的顶楼上(这应该看做是一个公司管理层十分节约的好信号),办公室的一边坐的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而另一边就是公司饲养的母牛。当我同公司的总裁和财务人员交谈时,穿着实验室工作服的技术人员正忙着从牛身上提取淋巴液,这是一种替代通常从老鼠身上提取淋巴液的低成本做法。从两头牛身上提取的淋巴液就足以制造出整个国家所需要的胰岛素了,每一克牛淋巴液可以用来进行100万次诊断实验。Bioresponse公司正被几家证券公司紧密追踪,并且Dean Witter、蒙哥马利证券(Montgomery Securities)、Furman Selz以及J.C.布拉德福(J.C.Bradford)都已经推荐了这只股票。1983年2月在这家公司增发新股时我以每股9.25美元的价格购买了它的股票,它最高曾上涨到16美元,但现在这家公司已经坠入深渊、无可救药,幸运的是我及早卖出只赔了一点儿钱。

人们对这些股票的小声耳语有种催眠作用,很容易让你轻信,通常这家公司所讲的故事有一种情绪感染力让你容易意乱情迷,这就像听到十分诱人的“咝咝”声响让你直流口水却根本没有注意到只有声响却没有牛排在烤。如果你和我都购买了这种股票,那么我们都得去做兼职才可能弥补在这种股票上的投资损失。在这种股票下跌变成垃圾股之前,可能会首先上涨一下,但是从长期来看,我所购买的每一只这种小声耳语的股票都让我赔了不少钱,以下是其中一些我惨遭失败的股票投资案例。

神奇世界(Worlds of Wonder)、比萨时代剧院(Pizza Time Theater,后来Chuck E.Cheese买下了这个农场)、马铃薯公司(One Potato, Two)、国家卫生保健中心(从每股14美元跌到了50美分)、太阳世界航空公司(Sun World Airways)(从每股8美元跌到了50美分)、阿尔汗布拉矿产公司(Alhambra Mines,)(太糟了,它从来就没找到过一个像样的矿藏)、MGF石油公司(现在它的股票成了股价只有几美分的仙股)、美国外科中心(它确实很需要病人!)、Asbetec工业公司(Asbetec Industries,它的股票现在每股只有1/8美元)、美国太阳能之王公司(Solar King)(我在粉单市场公司名单上发现了它的名字(注:Pink Sheets,粉单市场,由私人设立的全国行情局,于1911年成立,为未上市公司证券提供交易报价服务,需指出的是全国行情局并没有监管权,Pink Sheets的监管也是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NASD负责。——译者注))、遥控电视公司(televideo)(一败涂地)、Priam公司(我本应该远离磁盘驱动器行业)、向量制图微型计算机公司(Vector Graphics Microcomputers)(我本应该远离微型计算机)、GD瑞斯快餐连锁公司(GD Ritzys)(经营快餐食品,但是它可绝非是麦当劳这样的好公司)、集成电路公司(Integrated Circuits)、Comdial公司以及Bowmar公司。

这些一旦冒险成功将获巨大回报但成功机会非常微小的高风险股票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让你赔上一大笔钱,除了这一事实以外,另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吹牛吹破天,却根本没有什么实质内容,这也正是那些被人们小声耳语的股票的本质。

对于这种小声耳语的股票,投资者根本不必再费事计算公司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因为这种公司往往没有任何收益。投资者也不需要计算市盈率,因为公司没有收益也就不存在市盈率。但是这种公司有的是显微镜、博士、公众很高的期望以及发行股票所获得的大笔现金。

我总是尽量提醒自己(显然往往并不成功),如果公司的前景非常美好,那么等到明年或者后年再投资仍然会得到很高的回报。为什么不能暂时不投资,等到公司有了良好的收益记录可以确信其未来发展很好时再买入它的股票呢?当公司用业绩证明自己的实力以后,仍然可以从这只股票上赚到10倍的回报,当你对公司的盈利前景有所怀疑时,看一段时间再做投资决定也不迟。

对于这种令人心潮澎湃的一旦冒险成功将获得巨大回报但成功机会非常微小的高风险的股票,投资者的心理压力在于,觉得必须在首次公开发行(IPO)时买入,否则后悔也来不及了,但是这种观点事实上很少情况下是正确的,虽然偶然几次提前申购新股确实可以让你在上市的第一天就可以获得惊人的回报。1980年10月4日,基因技术公司(Genentech)的股票以35美元的价格上市发行,就在同一天下午,一度上涨到最高价位89美元,然后收盘于71.25美元。麦哲伦基金公司配售到了一小部分该公司股票(在热门新股发行时并非总是能够配售到股票)。在苹果电脑公司的股票上我赚得更多,因为那次我想买多少就买多少,在它上市第一天我就把全部股票卖掉得到了20%的高回报。我之所以能够大量购买苹果电脑公司的新股,是因为马萨诸塞州认为这家公司的股票投机性太强,所以在它上市前一天规定只有富有经验的投资机构才能购买它的股票。直到苹果公司业务崩溃变成了一家困境反转型公司后,我才又一次购买了它的股票。

新成立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投资风险非常大,因为这些股票未来上涨的空间非常有限。尽管我也购买过一些一直表现良好的新股(我买的第一只首次发行新股联邦快递后来上涨了25倍),但是我可以说,这种首次发行的新股4只股票中有3只的长期表现都十分令人失望。

但是那些从其他公司中分拆出来独立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让我赚了很多钱。美国玩具反斗城公司就是其中之一,租车代理公司和Safety-Kleen公司也属于这种公司。这些公司其实都是一些有着相当长的经营历史的成熟公司,你可以像研究福特公司或者可口可乐公司那样来研究它们的经营历史情况。


 

9.5 小心过于依赖大客户的供应商公司股票

 

如果一家公司把25%~50%的商品都卖给了同一个客户,这表明该公司的经营处于十分不稳定的状态之中。SCI Systems公司(不要把它与经营殡仪馆的SCI公司弄混了)管理良好,是IBM计算机的主要零部件供应商,但是你无法预料IBM何时会自己生产所需的配件或者变得不需要这种配件也照样能够生产,因此取消与SCI的供应合同。如果失去某一个重要客户会给一家供应商公司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那么我在决定是否购买这只股票时就会非常谨慎。像Tandon公司等磁盘驱动器公司就是因为过度依赖少数几家大客户总是处在合同取消大灾难的边缘。

除了取消合同的风险之外,大客户还拥有很大的谈判优势可以逼迫供应商降价和提供其他优惠,这将会大大压缩供应商的利润空间,因此购买这种过于依赖大客户的供应商公司的股票几乎不可能获得很大的投资成功。


 

9.6 小心名字花里胡哨的公司

 

对于投资者来说,施乐公司没有起一个像大卫干式复印机(David's Dry Copies)这样普通平凡的名字实在是太糟了,因为果真如此的话更多的投资人就会以怀疑的态度来认真分析这家公司了。一家好公司的名字单调乏味,最初会让投资者闻而远之,而一家资质平平的公司如果名字起得花里胡哨却可以吸引投资者买入,并给他们一种错误的安全感。只要公司的名字里有“高级”“主要”“微型”等字样,或者公司的名字中有一个“x”,或者是用首字母组成的神秘缩写词,就会让投资者一见钟情。UAL公司把名字改成Allegis是为了吸引如今追赶时髦的投资者。瓶盖瓶塞封口公司(Crown, Cork, and Seal)没改名字实在是太好了,如果它听从公司形象顾问的建议把名字改成CroCorSea,肯定从公司刚开始上市就会吸引一大批的机构投资者密切跟踪,那么业余投资人就根本没有机会低价买入了。



热门推荐:
加载中...